探索設計在行業前端的思考與變化
2024/7/23 11:35:28 瀏覽數:225
探索設計在行業前端的思考與變化
——直擊同濟大學城市、建筑與創意設計大類招生直播間
□本報記者 陳雯
近日,正值高考填報專業之際,同濟大學在官微推出“面向智能看同濟——2024年同濟大學本科招生大類介紹系列直播”。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張鵬教授與設計創意學院副院長張磊教授共同做客直播間,就城市、建筑與創意設計大類進行逐一解讀。本報記者梳理摘選出兩位教授部分分享內容,探索設計在建筑行業前端的認識、思考與變化,并為志愿進入建筑行業的學子們提供相關內容參考。
什么是設計?
記者根據兩位教授的解讀梳理出三個層面。
感性認知——
設計并非一個陌生的話題。從幼兒園起,我們便或多或少地接觸到它,比如繪畫、模型制作等,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天生所具備的一種創意設計的天賦。然而,隨著數理化知識的深入學習,這種天賦可能逐漸被淡化。
以達·芬奇為例進行說明,他不僅創作了眾多繪畫作品,展現了其藝術造詣,更在城市設計、建筑設計以及產品設計等領域留下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其實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與設計產生交集。從電腦七八十年代的原始形象到如今的MacBook(蘋果筆記本電腦)或iPhone(蘋果手機),從傳統的汽油車到現代的電動車的演變,都是設計的體現。
理論角度——
設計涉及一種行為、思維或方式,即設計師如何構思并創造出這些事物的過程。以坐標軸圖進一步理解,其中,如將橫軸代表從發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將縱軸代表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轉變,通過四個象限,可以更清晰地界定設計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例如,科學思維主要關注確定性問題的發現,技術思維則側重于解決確定性問題,藝術思維傾向于探索不確定性問題,而設計核心在于解決不確定性問題。這使得設計領域極具挑戰性,因為設計師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需不斷重塑、重構和重組問題本身。
與設計緊密相連的兩個領域是技術與藝術。技術的運用使設計師能夠解決問題,而由于問題本身的不確定性,設計師還需借助藝術思維來不斷定義和深化理解。因此,設計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專業,融合了技術與藝術的精髓。
實踐角度——
設計首先需有創意,其次需滿足特定功能。它并非隨心所欲,而是服務于特定目的,實質上是為人類服務。再者,設計創意需能落地實施,這需要技術的支撐。在建筑領域,這包括材料、結構和設備等方面的考慮;在工業產品設計領域,則涉及電路、系統設計和人體工程學等多方面的考量。這三方面共同構成了設計的完整體系。
設計的不同領域
同濟大學城市、建筑與創意設計大類設立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城市設計、工業設計共計六個專業,分屬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和設計創意學院。
對前5個專業的理解,張鵬從不同尺度進行了闡述。若研究對象是國土空間,如長三角或某個省域、城市,此時關注的是宏觀問題,對應的是城鄉規劃專業;當我們將尺度縮小,聚焦于某個歷史街區或城市區塊時,關注的是其形態和公共空間的組織,對應的是城市設計專業;進一步縮小至單體建筑或小型建筑群時,則需要關注單體建筑的形態設計、空間設計及技術實現等,對應的是建筑學專業;另外兩個專業則關注不同類型的對象。風景園林專業側重于景觀類型,這可能從大地景觀到中觀的綠地體系、公園或旅游景區,再到具體的小區、社區或公園的景觀設計。而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則專注于遺產類型,即建成遺產,這可能包括城市鄉村的遺產體系、歷史街區或古建筑群到單體遺產建筑等多種類型。
工業設計專業屬于設計創意學院。張磊介紹,在同濟大學,工業設計內涵核心在于創新設計。這種創新設計是對傳統以造物為中心的活動進行的升級與擴展,旨在構建一個完整的造物系統。學生在進入工業設計專業后,將面臨三個主要方向的選擇: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以及環境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不同的方向。
張鵬還表示,從名稱或學科歷史來看,這些專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建筑學為例,追溯其起源,可至維特魯威(維特魯威烏斯,古羅馬作家、建筑師和工程師)時期,距今已有數千年的傳承,它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然而,這一學科始終在持續演進中,不斷適應時代的需求。百年前,它擁抱了現代主義,從而賦予了學科新的內涵。如今,這些專業又在積極擁抱新技術,如人工智能、綠色技術等,致力于解決當前面臨的新問題。目前,這些學科的最新發展方向包括智能規劃、數字設計、城市更新與遺產保護、健康城市與綠色建筑等,以及新興的設計理論,為古老的專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存量建設與人工智能并行時代下的設計培養
張鵬說,當建筑行業繁榮時,大家側重于培養專業的精英,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杰出的建筑師和規劃師。然而,經過深入反思,同濟意識到培養的核心在于塑造學生具備卓越的創新精神、寬廣的專業視野、審美素養以及強烈的社會意識,最重要的是整體性思維與系統整合能力。這種培養模式使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與建筑環境還是日常生活環境相關的問題,他們都能憑借系統整合能力找到解決方案。這為學生的未來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
同時,這些專業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新時代精神。例如,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同濟亦將其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就建筑與城規學院而言,為下設5個專業的學生均提供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從一年級開始便設有“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課程,并在后續年級中建立了一個模塊化的課程包,其中包括實踐課程和一系列相關課程。完成一定學分的學生將獲得相應的證書,以證明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習成果。
設計目前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會取代設計師嗎?張鵬直言,人工智能目前尚未達到能夠全面替代人類設計師進行復雜設計的程度,這些技術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輔助工具,幫助設計師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張鵬指出,設計的核心在于與人的交流和對文化的理解。他以蔡永潔教授在汶川地震后設計的紀念館為例,強調了在設計中,對事件背后的情感、文化和社會意義的深入理解是不可或缺的。這種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難以替代的。
盡管人工智能工具可能會帶來設計上的新變革,如過去十年間設計工具的迭代推動了建筑形態的變化,但設計的根本原則并未改變。設計始終需要得到人的認可和文化的認同。因此,人工智能在設計領域的應用,應該被視為一種高效的助力,而非替代。
不過,新技術依然是一種有力的輔助工具。張鵬說,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具備發現一些傳統手工方法難以揭示的規律的能力,并可將這些規律作為設計的重要出發點。新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力量顯著,其工具之強大可能為設計理念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在建造領域,同濟大學有眾多專業與數字技術緊密相關。比如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致力于通過數字技術來推動創新。每年該學院都會舉辦“數字未來”活動,為期三天,其間舉辦多場講座,吸引上萬名學生參與,并現場進行建造活動。
就業與自我價值實現
同濟的深造率比較高,大多數學生在讀完本科后都會選擇進入碩士甚至博士階段。以設計創意學院為例,其深造率達到了52.1%,就業率為47.5%。
就業方面,張鵬表示,在建筑行業蓬勃發展時期,學生主要進入甲方或乙方建筑師崗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就業方向日趨多元化。面對這一趨勢,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對環境的敏銳度、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能力,以及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
張磊表示,盡管建筑行業有所下滑,但對工業設計專業的影響并不顯著。該學院的學生有的進入海外頂尖企業,如阿斯頓·馬丁等世界知名車企,從事汽車造型設計;有的進入國內的華為、小米等制造業巨頭和百度、阿里等眾多互聯網大廠。其中阿里的設計師團隊中,同濟大學學生的占比相當高,這主要體現在交互設計方面,包括交互設計、服務設計、體驗設計等新興設計領域。
張鵬認為,在選擇專業時,應該以長遠的視角來審視。這不僅僅是針對接下來兩到三年的短期規劃,而是關乎一個人未來的整體職業路徑和生活方向。他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并指出,當興趣與職業相結合時,人會收獲真正的幸福。
來源:建筑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