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防水材料與實踐(六)·雙刃之劍
2025/1/10 16:10:16 瀏覽數:157
建筑防水材料對于建筑滲漏通病防治影響究竟多大?回顧歷史,在現代建筑防水材料出現之前,歷史上從未定義過“建筑防水材料”一說,也從未指定過工程防水許用或禁用的建筑材料。
縱觀世界上諸多保存至今的優秀歷史建筑,無不順應建筑防水基本原則和防水基本原理,將建筑材料完美應用于工程防水。古典工程防水所用材料有:稻草、棕櫚、竹片、木板、石板、粘土制品、云母片等,現代工程防水中用到建筑材料有:水泥、混凝土、砂漿、玻陶、有色金屬、復合片材等等。值得敬佩的歷代工匠,早在1300多年前,在剛性結構建筑上運用介質防水原理,用阿嘎土建造起布達拉宮的傾斜墻面和大昭寺的平頂屋面;早在三千多年前就運用疊層防水原理將屋面瓦用于有檁體系坡頂屋面;令人鼓舞的是現代建筑材料科學將建筑防水技術提高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境界:如有色金屬、玻璃等材料通過疊層防水原理、等壓原理廣泛用于柔性結構大跨度工業廠房、桁架結構、市政建筑的屋面、穹頂和幕墻中;令人矚目的是二十五年前,我國自主創造的利用普通混凝土、砂漿材料通過介質防水原理、疊層防水原理、等壓密封原理組合用于剛性結構市政與民用建筑,組裝式反復拆裝應用技術,構建了等壽命防水平屋面和墻面;三十年前國內外通過材料防水原理,利用混凝土結構自身防水性能,在飽和水滲透條件下的地下工程中應用。這些工程防水的性價比指標,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被刷新紀錄。上述建筑材料本質上屬于“廣義建筑防水材料”。
隨著現代材料科學的進步,為順應飽和水滲透環境條件下地下空間開發,為滿足現代建筑結構多樣性需要,為了輕鋼輕板抗震結構建筑的需求,為便于快速裝配或拆卸的現代建設需要等等,“建筑防水材料”應運而生。令人矚目的是,耐久性高達百年的合成橡膠制品,在水下沉管隧道的柔性節點止水密封中應用,做出了杰出貢獻。而普通的高分子聚合物、復合材料通過改性賦予特定的性價比,在輕鋼結構、柔性結構、簡易結構建筑防水均有出色表現。盡管其中的碳基材料的化學穩定性遠不及硅鈣基材料,但通過簡便的建筑防水構造,體現了低成本可定期維護更新。盡管增加一定的維護和使用成本,換取的是特定構造更經濟的建筑功能。這類建筑防水材料本質上屬于“狹義建筑防水材料”。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廣義建筑防水材料的傳統應用被提高工程防水質量為由,改變了防水原理,設置了各種強制性條規搭配狹義防水材料無條件使用。甚至被用于難以維修和無法更新的隱蔽工程(GB50693-2011,GB55030-2022)。盲目將國外用于輕鋼結構墻面的防水材料,全盤照搬用在國內剛性結構外墻上等等(JGJ/T235-2011),種種無序擴大應用范圍的背后邏輯并不復雜。
由于建筑防水工程分配只計材料人工、不計技術質量的定額制度下,材料人工使用最大化成為價值取向,技術與質量失去了經濟地位。出現了一系列現象:混凝土、砌體結構與輕鋼結構建筑不同的防水原理被混為唯一的材料防水原理;地下工程千篇一律無條件以“防排結合”工藝作為原則,進入規范,通過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工程防水質量檢驗形式,掩蓋了材料和工藝的無約束狀態。
20世紀50年代,上海機電系統某大型國企保留的“金色禮堂”屬于稻草屋面(碳基材料),因不堪承擔長期頻頻維護更新帶來的日益增長的投入,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種代表“社會主義道路”標志性建筑。無論廣義還是狹義防水材料,碳基防水材料的耐用局限性不能忽視,把這些防水材料數量和種類層層疊加取代工程質量,作為強制性合法條款是無法避免上述同樣的輪回。不僅新建工程,巨量的維修工程的“黑色宮闕”現象并不亞于“金色禮堂”結果。輕則民用公共維修金告罄,市政維修費入不抵支,城市外墻“牛皮癬”泛濫,重則建筑使用壽命下降、公共安全隱患頻發。人為將這些材料用于根本無法維護更新地下結構外防水,造成的危害更是觸目驚心的。筆者第二次收到某規范的征求意見稿,已糾正了一稿中適用范圍的問題,但仍然存在材料和工藝工法的無條件綁定問題,需要“有條件”修正和技術放開,防止壟斷的新舊交替出現。
只有當建筑防水市場定額體系將重心轉移,材料人工價值被科技和質量價值取代,以最低綜合使用成本作為競爭基礎時,建筑工程防水科技才能成為生產力,建筑防水材料資源才有可能被正確定位。建筑防水材料猶如雙刃之劍。
來源:建筑時報 仲辰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