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推進建筑師負責制改革
2025/4/3 16:16:00 瀏覽數:74
采用“墨分五色”概念,將建筑打散重構,形成五條橫向筆觸般的構成狀態;通過立面掛板深淺不一的顏色變化,展現出“焦濃重淡清”的意蘊;在設計中融入泉水文化和“天書”作品元素,呼應泉城水韻,體現藝術家創作內涵……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畔,一座極具文化特色和藝術內涵的建筑備受矚目,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
它就是今年1月9日落成的濟南韓美林藝術館,也是濟南推進建筑師負責制改革的標志性成果。得益于建筑師和項目的全程“掛鉤”,項目實現了從主體施工到開館9個月的“極限工期”,破解了“方寸之間做騰挪”的行業發展難題,也為城市有機更新提供“濟南方案”。
它就是今年1月9日落成的濟南韓美林藝術館,也是濟南推進建筑師負責制改革的標志性成果。得益于建筑師和項目的全程“掛鉤”,項目實現了從主體施工到開館9個月的“極限工期”,破解了“方寸之間做騰挪”的行業發展難題,也為城市有機更新提供“濟南方案”。
建筑師做項目“大管家” 全程駐場及時響應
既要改造1.3萬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又要在保留歷史建筑肌理的同時融入當代藝術展陳功能,韓美林藝術館項目建設之初就面臨著復雜挑戰。為此,項目引入建筑師負責制,由同圓設計集團總建筑師擔任項目總負責人,“全過程”駐場。
“我們建立‘設計總控+專項協同’機制,將方案決策權、施工審批權、工程款會簽權‘三權合一’。”項目負責人介紹說。團隊通過“建筑師全過程管控體系”,在結構加固、材料封樣等32個關鍵節點實行24小時設計響應,累計簽發187份《現場設計指令單》,確保設計意圖“零折損”。例如,地下室施工中突遇不明結構體,設計團隊36小時內完成三維掃描建模與加固方案優化,避免工期延誤15天。
BIM技術“穿針引線” 數字化實現毫米級精度
場地狹小、工藝繁雜,是韓美林藝術館施工的難點。為解決這一痛點,項目團隊憑借設計優勢,以BIM技術為核心構建了“數字孿生體”,通過建造過程模擬,提前化解了238項專業碰撞問題。其中,89項通過設計優化替代傳統變更,節約成本超500萬元。“就像是‘穿針引線’,用BIM技術串聯起整個建造過程,實現資源融合、數據共享、效能提升。”建筑師負責制團隊負責人介紹說,BIM技術的應用,不僅節約了成本,也縮短了施工時間。
在材料運輸環節,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狹小場地物流調度算法”,結合無人機巡檢與智能塔吊聯控,將機械等待時間壓縮30%。針對7米超長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板運輸易碎裂難題,創新“隨形模具車載養護系統”,實現“生產—運輸—吊裝”全流程零破損。
從“概念”到交付 藝術家原稿還原度高
從“交圖紙”到“交產品”,采用建筑師負責制建造的韓美林藝術館,將設計意圖全部貫徹到了項目當中。
藝術館的核心亮點——“天書玻璃幕墻”與UHPC藝術板,正是建筑師負責制下“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成果。團隊與材料工匠協同研發,通過“逆向排產”機制,提前6個月鎖定UHPC骨料配比、玻璃蝕刻深度等23項美學參數。最終,25毫米的UHPC板以“7米×1.5米”的超大規格實現曲面造型,幕墻龍骨與結構加固一體化施工更壓縮工期20%。“因建筑師全程駐場主導,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都被及時糾正,燈具角度經過了12次優化。”韓美林工作室代表透露說。建筑最終呈現的水墨筆觸3D質感得到韓美林及其團隊的高度認可。
谷 青
來源:中國建設報